首页

杭州sm冷柔女王

时间:2025-05-30 02:04:58 作者: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 我国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浏览量:82074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马帅莎 李仪)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18分钟后,将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此后,探测器太阳翼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白国龙 摄

  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小行星2016HO3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地球准卫星之一。天问二号任务工程目标一是突破弱引力天体表面取样、高精度相对自主导航与控制、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二是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科学目标则聚焦于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多项物理参数,一是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轨道参数、自转参数、形状大小、热辐射特性等物理参数,开展轨道动力学研究;二是开展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形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以及可能的喷发物等研究;三是开展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研究,测定样品物理性质、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开展小行星和太阳系早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仅仅是天问二号任务漫长探测过程的“第一步”。天问二号任务技术难度大,工程风险高,共包含发射段、小行星转移段、小行星接近段、小行星交会段、小行星近距探测段、小行星采样段、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再入回收段、主带彗星转移段、主带彗星接近段、主带彗星交会段、主带彗星近距探测段等13个飞行阶段。其中,小行星探测和采样返回包括9个阶段,发射段顺利完成后,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这一阶段将持续约1年,期间需实施深空机动、中途修正等操作,直至距离小行星约3万公里处。随后依次进入小行星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在近距探测段按照“边飞边探、逐步逼近”原则,对小行星开展悬停、主动绕飞等探测,确定采样区后进入采样段。完成采样任务后,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此后,主探测器则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任务。

  探测器上共配置了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热辐射光谱仪、探测雷达、磁强计、带电粒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喷发物分析仪、窄视场导航敏感器、激光一体化导航敏感器、旋转衍射高光谱相机等11台科学设备。这些先进设备将助力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对小行星和主带彗星进行探测,获取科学数据。

白国龙 摄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78次发射。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我国高轨发射的主力火箭,也是我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此前已完成108次发射,曾执行过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等探月工程任务。为确保“长征三号乙火箭‘可靠、精准、准时’答卷”,跑好天问二号任务“第一棒”,设计人员历时2年完成了多轮设计迭代,同时满足了各方约束要求,实现火箭与探测器完美“交接班”。(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天天学习丨中南海月刊(2024.11)

吴恒灿说,马来西亚民众可从即日起投票选择年度汉字,投票将于11月26日截止,今年的年度汉字将在12月10日公布。他表示,汉字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希望通过年度汉字的评选,弘扬中华文化,传达民众的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谈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

暑期来临,和许多中国家长一样,沈珊玲计划带孩子去北京旅游。“孩子很喜欢《我们的中国》这本书,正好我也想去北京,看看中国的首都。”沈珊玲说。

习近平继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

芯潮流(珠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芯片设计的创新企业。该公司传播与公共事务总监李石磊表示,去年公布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对“四新”产业门类及重点方向细化,集成电路设计也位列其中。李石磊说:“系列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强,为公司吸引人才、引进投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在封关运行的配套政策中,对企业进口自用机器、设备等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为我们在研发中使用进口高精尖仪器设备大幅节省了成本。”统计数据显示,合作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加速蓄能成势,2023年规模以上集成电路企业营收近29亿元,同比增长2.8%。

《摆脱贫困》葡萄牙文版首发式暨中巴治国理政研讨会在巴西举行

近期,电影《封神第一部》热映,累计票房破20亿元(人民币),将3000多年前的殷商王朝再次带入观众视野。细心的观众发现,“朝歌”有“zhāo gē”和“cháo gē”两种读音,令人不解。

牧马人

据介绍,此次采集数据的7片甲骨全部为韩国淑明女子大学博物馆收藏。目前,该实验室团队正对采集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将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多层次的微痕增强全信息数据模型,并把数据模型上传至“殷契文渊”甲骨文AI协同平台,与全世界的甲骨文研究人员和广大甲骨文爱好者共享这一数据资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